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 作者:JACK D. SCHWAGER)

這套書共分為上下兩側,內容以作者對各成功投資者的訪談內容構成。說起來,投資是非常個人的事,聽到同一件訊息,各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會做出的投資行動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本書中的內容,每個人閱讀起來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覺得重要的內容點也絕對不同。

要瞭解書中的內容,在下建議還是自己去看比較好。至於在下的感想嘛,基本上這本書作者訪問的人,較偏向技術分析,不對在下的味,故有感覺的地方不多,在下覺得對自己有參考價值的受訪者與談話內容(有照在下自己意志重新書寫)如下所示。

賴瑞‧海特:
一, 練心,不要受心志(心情起伏)所影響
二, 交易二原則:
   1.如果你不是拿全部家當下注,即使失敗,你才可以全身而退
   2.假如你知道交易最壞的結果是什麼,你就可以擁有最大交易空間
三,從事交易,不是為了尋找刺激,而是為了求得勝利

威廉‧歐尼爾:
一,找尋潛力股的方式,利用CANSLIM法
   C:當季EPS要比去年同期高20~50%(在下覺得重要)
   A:前五年EPS平均每年成長24%(在下覺得重要)
   N:公司是新產品、新服務等等提供者(在下覺得不重要)
   S:在外流通股數越少越好(在下覺得普通)
   L:要是強勢股(強弱勢指的是過去十二個月該股股價與其他比較,80%代
        表表現優於八成股票)(在下覺得不重要)
   I:法人支撐(在下覺得不重要)
   M:價量變化(在下覺得一般)
二, 頭部判斷
   1.指數(股價)創新高,但成交量下跌
   2.成交量連幾天擴張,但指數(股價)漲幅有限

大衛‧瑞安
一,對有興趣的股票會去看過去五年的盈餘平均成長率與近兩季平均成長率,
       若後者大於前者,則是淺力股,若相反則成長時代將要結束
二,底部判斷:股價停止下滑,成交量擴大

湯姆‧包得文:
耐心是交易員獲取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湯尼‧沙利巴:
交易致勝因素:冷靜、專心與自律。自律尤為首要信條:有了理論,還要能遵守他。不過,還要有開放的心胸,一旦發現理論錯誤,要能通情達變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清醒的企業(Conscious Business 作者:Fred Kofman )(心得一)

這本書,也是一本管理學方面的書。至於為何在下為什麼會買這本書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有『第五項修練』這本書的作者,學習型組織大師彼得‧聖吉背書。

這本書的脈絡很簡單,第一章作者開宗明義提出有關清醒企業的七項論點,接著後面七章逐項說明,最後一章總結,算是非常中規中矩的寫作方式,內容方面,作者寫來調理分明,許多地方值得深思。關於作者其的七項論點如下表所示。

不清醒與清醒企業之比較
不清醒的態度
清醒的態度
怨天尤人
無條件的負責
極度的自私
完全的正直
本體論的自大
本體論的謙虛
不清醒的行為
清醒的行為
操弄式的溝通
真誠的溝通
自戀的協商
建設性的協商
粗心的整合
無失誤的整合
不清醒的反應
清醒的反應
情緒失調
情緒掌控

首先是無條件的責任。當一件事情發生時,我們有權選擇回應或不回應,如果選擇不回應,那麼就等於自己將自己排除在外,久而久之,自然也會被從組織中排除。那選擇回應的?回應有兩種,一種是以『受害者』身份,另以種則是以『參與者』的身份。

遇到危險時,所有動物都會進入『戰或逃』的心理狀態,人類,也不例外。一件事情發生,受到責備時,對人類來說,就等於遇上危險,而多數的人,選擇的,是逃。逃避即是當受害者,這種人總是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一旦遇到問題,他們總是怪罪他們能想到的任何人事物,像是因為太陽大害我心情不好,所以才跟客戶吵架啦、今天早上一隻小強在馬路上亂跑害我遲到等等。這種人,很常見,別說周遭同事友人,連我們自己,有的時候都會變成受害者。

當受害者,好處在於可以逃避責任,也就是迴避了即刻性危險,所以當下做這個選項,可以說是動物趨吉避凶的天性使然。可是,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真的是個好選項嗎?選擇逃避,事情不會因此解決,你失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而怪罪他人,會破壞雙方的友誼,最後,則是會讓人覺得沒有擔當,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可是很不利的。所以說,當受害者的弊,遠大於利,我們應該要當個參與者才對。

參與者的定義是不管事件的始末是否與我有關,只要與事件有所連結,就該盡己所能進一份心力。當參與者,用說的容易,實際執行卻極難,常常被人認為雞婆好管閒事就算了,更糟糕的是去做事等於自攬責任,要背負被開飆的風險。在這個奉行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有功無賞,有錯必罰的年代,難怪參與者這麼少。

若不考慮壞處,當個參與者有什麼好處呢?首先,一定是能有許多學習機會,並讓同事們喜歡你,同時也能夠讓上司注意到你,對你產生好感。以上這些,都是對個人而言。對公司來說呢?如果一間公司決大多數人都是參與者,這家公司會是什麼樣子呢?一有任何問題發生,所有人都不閃避,勇於承擔責任,其他稍有關係的人也都紛紛搶著出力,想要幫忙解決。哇,這聽起來可真不錯。所有問題一發生馬上被眾人解決,主管再也不用聽到來自客戶的報怨,也不用擔心看到拖太久,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的問題。如此一來,當主管可就變的輕鬆又愉快了,所以主管們應該要在公司內將參與者的理念發揚光大才對。可是,為什麼實際上參與者的想法沒有普及呢?在下覺得原因就是出在能得到最大利益的主管身上。

一位下屬在會議室中對某項問題進行報告,報告還沒結束就被上司打斷,開始被罵的狗血淋頭,這種場景,每個人應該都不陌生。上司這種行為,會產生非常不好的惡性循環。

下屬對問題進行報告→上司沒耐心聽解釋,將他罵的體無完膚→下屬怕被罵,開始粉飾太平→所有問題都被隱藏→紙包不住火,事情最後爆發→下屬對問題提出報告→上司心情更差,罵的更兇→更努力粉飾太平。這種惡性循環一但產生,就不會輕易消失,也難以讓公司產生參與者文化。所以,作為一個主管,應該要能敞開心胸,耐心且仔細聆聽部屬對問題提出的解釋,如此才有利培養參與者文化。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要產生參與者文化,是要鼓勵部屬勇於負責,而不是鼓勵他們勇於犯錯,再來想辦法解決,這點可不能弄錯。

有個題外話,上面的惡性循環鏈,也有可能是從『下屬怕被罵,開始粉飾太平』這邊開始,也就是說可能下屬本身個性就較為怯懦怕事,這可是個大問題。所以說,實行數個月的試用期,與正式錄用後的師徒制真的有其必要,在這方面,豐田似乎做的很不錯呢。

第二個要說的是必要的正直。所謂必要的正直,指的是做事要遵循道德。據作者觀察,他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真實、快樂、充實、自由、平安與愛這幾項。而這幾項,唯有正直行事合乎道德,才有可能達成。若是以不合道德的方式達成目標,則絕對達不到上述最終目的;也許短時間可以,但長時間絕不可能。

在這章一開始,作者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內容是一個下屬對上司報告說本次銷售成績不良,雖然他以用盡各種方法,但依然沒有起色。這時上司就教訓他,說他肯定沒有做到無條件的負責這項。看到這邊可引起在下的興趣,要看看作者要如何自圓其說。下屬回答說他自認為有做到無條件的負責這項,奈何大環境就是不好,他實在無能為力。這時,上司問說那可否可以另用會計上的調整來讓盈餘好看?下屬回答基於符合道德的想法,他拒絕上司的提議,上司威脅要炒他魷魚,後者回答吵就吵吧,若上司真的要做此不符道德的行為,那他寧可離開,也不願同流。這例子就這樣結束了。

依照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必要的正直』的排序位置應該要在『無條件的負責』之前(不過整體說是排第二,排第一的是掌握情緒)。

有關行為符合道德的好處就不在這贅述了。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不符合道德,會怎麼樣。如果是一家公司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會怎麼樣呢?其實也不用在下解釋,有個例子舉世聞名,那就是安隆。做假帳雖騙得過一時,卻騙不過一世,最後公司崩解,更害得許多人大半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一家公司有沒有道德真是太重要了。好吧,說那麼大,如果是一個部門或是個人沒按道德行事會怎麼樣呢?在下認為會發生兩個問題。首先想要做不合乎道德的舉動,多數都是在逃避問題,選擇逃避就是流失讓自己成長的機會。第二個,逃避,粉飾太平,一定會將問題往外推,造成他人被你犧牲。別以為幫你背黑鍋的人會高興,他肯定會非常不高興,如果這情況太多,會使公司內部出現敵對意識,產生對立,發生內耗。最後公司一定會被永無止盡的內鬥給拖跨,不得不戒慎恐懼哪。

其實作者給的例子裡面,有個地方是他沒討論到的,就是當下屬說他已遵照無條件的負責想盡辦法,但依然達不到目標這邊。到底要怎麼評斷下屬說的話呢,他是真的已經照做,但依然無法克服問題嗎?老實說,在下想了許久,但依然得不到答案,硬要回答,也只能給個靠上司的經驗這種籠統的答案,唉唉,學藝不精哪。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下屬說的是真的,會否只是因為下屬的視野或經驗不夠豐富所以認為沒有辦法,而上司卻有能力可以解決呢?當然有這可能,這時候身為上司就該拿出他的能力出來了。那有沒有可能連上司都無解?當然可能,這時就可能牽涉到轉型或競爭策略的問題,不過這不在本書的範圍了。

與必要的正直相對的,是極度的自私。其實,在下在看這章時,心中不由的浮現一部以前看過非常有名的日劇,名叫『白色巨塔』。正直與自私的對比,不就是劇中兩位主角里見與財前嗎?財前其實不算是『極度』自私,他算是為了理想而自私,但就算如此他依然傷害了許多人,最後也傷害了自己。而里見,就算自始自終都是正直,但卻也被淹沒在自私的洪流中有志難升。所以說一間公司的領導者一定要能守正,員工也要能把持,方有可能培養出必要正直的文化,可以想像,這不會是條易行之道。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思考模式

許久前曾經看過一則預言,他是這樣寫的:

『有兩家製鞋公司為了提升獲利,打算開拓海外市場。他們不約而同的派人前往非洲進行市場調查。

一家公司的調查員到了非洲後,悲觀的回報說這裡毫無希望,因為這裡的人都沒穿鞋;另一家公司的人則興奮的回報說這裡大有可為,因為這裡的人都沒鞋穿。』

同一件事情,出現完全相左的看法。一個悲觀,一個積極正面。為什麼?因為一件事情,原本就沒有好壞之分,會感到悲傷或喜悅,完全是由心而生。

所以看待任何事,都該時時讓自己的心保持正面積極。

正面積極,是可以藉由鍛鍊獲得。所以在下願意不斷努力,不斷警惕自己,要自己保有一顆正向積極的心。那你呢?你願意也擁有一顆這樣的心嗎?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MBTI性格分類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性格分類的一種,其基本理論是根據瑞士心理分析家榮格於1921年所出版的書籍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雖然備受學術派的心理學者所批評,但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MBTI現已成為全球著名的性格測試之一。

這是維基百科對於這個測驗的一些描述。基本上他測試四個面向,每個面向又分成兩類,所以總共可以產生十六種不同的性格分類。有關面向與分類如下表所示:

心理能力的走向
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
內向(I)
Introvert
外向(E)
Extrovert
感覺(S)
Sensing
直覺(N)
Intuition
倚賴甚麼方式做決定
生活方式和處事態度
理性(T)
Thinking
情感(F)
Feeling
判斷(J)
Judging
理解(P)
Perceiving


這個分類法式準還是不準其實見仁見智(在下讓週遭的人測過以後,覺得準的人數略高於不準的,不過可能是母體不夠啦),有興趣做這個測驗的話,可以到以下網址進行。

繁中版(有28題):http://8word.net/test/mbti/test.htm

最新簡中版(有88題):http://www.apesk.com/mbti/dati88.asp

在下會寫這篇文章,自然是認為本測驗還滿準的(上面兩種再下測完結果都相同)。在下測完之後,性格分類是專家型(INTJ)。有關這種性格的敘述如下所示:

在實現自己的想法和達成自己的目標時有創新的想法和非凡的動力。能很快洞察到外界事物間的規律並形成長期的遠景計劃。一旦決定做一件事就會開始規劃並直到完成為止。多疑、獨立,對於自己和他人能力和表現的要求都非常高。 INTJ型的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強烈地要求個人自由和能力,同時在他們獨創的思想中,不可動搖的信仰促使他們達到目標。


INTJ型的人思維嚴謹、有邏輯性、足智多謀,他們能夠看到新計劃實行後的結果。他們對自己和別人都很苛求,往往幾乎同樣強硬地逼迫別人和自己。他們並不十分受冷漠與批評的干擾,作為所有性格類型中最獨立的,INTJ型的人更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對相反意見,他們通常持懷疑態度,十分堅定和堅決。權威本身不能強制他們,只有他們認為這些規則對自己的更重要的目標有用時,才會去遵守。


INTJ型的人是天生的謀略家,具有獨特的思想、偉大的遠見和夢想。他們天生精於理論,對於複雜而綜合的概念運轉靈活。他們是優秀的戰略思想家,通常能清楚地看到任何局勢的利處和缺陷。對於感興趣的問題,他們是出色的、具有遠見和見解的組織者。如果是他們自己形成的看法和計劃,他們會投入不可思議的注意力、能量和積極性。領先到達 或超過自己的高標準的決心和堅忍不拔,使他們獲得許多成就。


您適合的領域有:科學研究、科技應用、技術諮詢、管理咨詢、金融、投資領域、創造性行業

以上敘述中,有些準,有些感覺就不那麼明確,可是,就算是不明確,也可以提醒自己,或許這就是自己的內在傾向,若是好的,要發揚,是壞的,則要戒慎之。那麼,來說說在下覺得有感觸的地方吧。

多疑、獨立,對於自己和他人能力和表現的要求都非常高。 INTJ型的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對自己和別人都很苛求,往往幾乎同樣強硬地逼迫別人和自己。』在下骨子裡的確是這種人,有的時候也會因對方無法達到要求而生悶氣。不過在下現在可學乖了,如果真的不滿,就要說出來,別人不是你,怎麼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要開口,才會有改變。如果不是那麼嚴重,就不要放在心上,要體認到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不是每個人個性都能與自己相同。

他們並不十分受冷漠與批評的干擾,作為所有性格類型中最獨立的,INTJ型的人更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對相反意見,他們通常持懷疑態度,十分堅定和堅決。』據理強行是很好,但太過就會變成固執,而且自己所依據的理,是真正的理嗎?所以千萬不可忘記時時反省。既然我骨子裡有懷疑相反意見的因子,那麼面對他人的意見時,更要不斷提醒自己,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去傾聽,千萬不要太過固執。

權威本身不能強制他們,只有他們認為這些規則對自己的更重要的目標有用時,才會去遵守。』恩,這點在下原本就有這種傾向,而看過僕人之後,更是只喜歡威信,不喜歡威權。不過就是因為這種傾向很明顯,才更要小心,別表現的太過頭了,畢竟多數人都是威權型的領導者哩。

世界上有數十億人,要把所有人單單區分成十六種,實在太過簡單。況且,通過後天的經歷,很有可能十年後再來做這個測驗結果完全不同呢。不過,若是只把測驗結果當作一種參考,並作為警惕,到不失為一有趣的測驗。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僕人(The Servant 作者:James C. Hunter)

這本書,是帶領在下進入管理與領導領域的入門書,也是影響在下行為最重要的七本書之一(聖經裡都有七美德與七原罪,幻想的世界裡也有七科珠珠可以收集然後實現願望,做人當然也要有影響行為的人生七書才行,我現階段的七本書是什麼呢?應該是:僕人、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思考致富聖經、窮爸爸富爸爸、大腦的有氧運動這七本吧。)

說起來在下與這本書的相會完全是個意外。那天,在下買了商週,裡面有個活動就是剪下截腳印花,附上五十元回郵寄回就送這本書。當時在下不久後就要伍當兵,想說再怎麼說也是個士官,應該看點領導統御方面的書,不然以後怎麼帶兵呢?反正才五十元,如果是爛書也沒什麼很損失的。

就在這種觀念驅使下,在下寄回截腳,與這本書相會了。誰知道,這本書對在下的影響如此巨大,讓在下立下志向,要自己往後如果有機會當主管,一定要努力做到書中說的道理,而且,在下也會用裡面的想法來暗自評斷主管,只要行為不符合的主管,在下大概也不會對他有多好印象,哈。

言歸正傳,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充滿準則與艱澀理論的課本,而是一本借由團體討論表達管理為何物的小說。故事的開端,主角是個擁有幸福家庭,事業有成的人生勝利者。突然間,一切都變調了,家庭失和,工廠員工決定組織工會對抗他。為了挽救家庭,他被妻子強迫拖去一所教會參與為期一週的靈修課程,而這主角在課堂中上課內容,正是本書要教導讀者的內容。

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只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領導始於奉獻。

領導一辭,書中定義為一種『技能』,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圖目標奮戰不懈。因為是技能,所以領導是可以學習的。而領導的形式一共有兩種,一種是威權領導,另一種則是威信領導。那麼什麼是威權,什麼又是威信呢?

威權,其解釋為一種能力,利用你的地位,罔顧別人的意願,強迫他們照著你的決心行事。威信的解釋則是一種技能,運用影響力,讓別人心甘情願的照著你的決心行事。

由上面的定義可以清楚了解,威權領導就是一種強迫領導,在上位者,利用他的地位,強迫下屬朝他自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對在上位者來說,這種領導方式可是簡單又好用。所有人聽我的話去做就對了,不准質疑,如果敢不聽話我就打你屁股,打到你聽話為止。假若在上位者是個高瞻遠矚,判斷精準的人,他使用這種強勢領導,可以排除其他意見,全力衝刺,在短期內就達到目標,讓公司業績蒸蒸日上,蓬勃發展。這樣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好的不是嗎?但再想仔細一點呢?

人是有自尊,需要被肯定的動物。使用在上位者使用威權領導,在過程中一定會傷害下屬的自尊。因為你有權利,所以下屬敢怒不敢言,但日積月累下來,遲早有一天會爆發。況且,在上位者再利害,也不可能會操心術,他的威權,只能讓下屬的身體遵從指令,而無法讓下屬內心服從。ㄧ個沒有心的員工,工作會有效率,能期待他為公司提供極具價值的創新想法嗎?長期的威權領導下,員工將難有高生產率,對公司也將缺乏向心力,一家員工毫無向心力的公司能夠長存嗎?所以說,威權領導下短期的高績效,只不過是犧牲公司的未來交換而來,這值得嗎?再說,這還是在上位者是位有能力的人之下的情況,如果在上位者是個普通人,恐怕犧牲未來之後換到的,只是一個烏煙瘴氣,人心思變的企業。

所以說,我們該以威信來進行領導。

威信威信,到底什麼樣的行為舉止,是威信的展現,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的人,會讓人心甘情願位他奮戰呢?你的生命中,有什麼人只要開口請你幫忙,你就願意為他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嗎?仔細想想,他到底有哪些特質,讓你願意肝腦塗地?

書本中共舉出十項特質,他們分別是誠信、以身作則、體貼、說到做到、善於傾聽、有責任感、尊重別人、不吝鼓勵、樂觀熱忱以及感恩。看看這上述十項特質,其實都不算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學習而來。所以說,威信領導是一種技能,是可經由學習而獲得,這可真是個好消息。

想想,如果在上位者是個有上述特質的人,下屬會怎麼樣呢?一個有責任感,願意尊重他人,不忘鼓勵下屬,且願意傾聽下屬想法,這種上司很容易就會讓部屬有歸屬管並滿足他想受尊重的感覺,遇到這種上司,你願為他盡心盡力賣命的可能性一定很高。

上述的特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個幾樣,然而,只要有這些特質,就會具有威信,會是個好領導嗎?不然。

想要成為以威信領導的人,並不簡單。書裡面告訴我們他達成的步驟為:一,決心。二,愛。三,犧牲奉獻。四,威信。五,領導。

領導者,必須要意識到,你的股東們,因信任而將他們的資金交給你,你有義務將資金做最妥善的運用。你的下屬們,將他們最精華的歲月,甚至是整個家庭都交給你,你同樣有義務讓他們吃寶穿暖,並協助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達到自我實現。這些,都不是輕鬆的任務,管理者要清楚他們是任重而道遠。意識到這點後,還要以實際行動一步步朝目標前進。所以所謂的決心,就是好的意圖再加上實際行動。

愛,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字與我們一般的認知有極大的差異,這裡的愛,是個動詞(書裡面有提到為何愛是個動詞,不過這跟語言學有關係,這裡就不討論了。),意思的是以正確的態度待人。至於什麼是正確的態度呢?書中用了聖經當中的一節作說明,說來真巧,這說明可是在下小時候曾經學過的歌呢,他的內容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忌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在下看到這段,回憶起自己以前唱過的歌的歌詞,這才突然發覺,真的,愛是動詞耶。

想像一個情境,今天你是主管,你的部屬出了問題,你該怎麼做呢?照上面的想法,在下認為必須以和緩的口氣,顧及對方自尊的用詞遣字,告訴他你並不滿意他的行為,你認為要怎麼做比較好,希望他能改正下次不要再犯。這樣的話,你的部屬才會了解到他行為不適當,也才會成長,越來越好。如果我們沒做出正確行為,那會怎麼樣呢?假設我們毫不留情,嚴厲給予責備,不屬的自尊會受打擊或是為捍衛與你發生爭吵,不管如何彼此心中皆會留下陰影,在未來合作上很難在同心協力。在者,不屬往後為了不被你念,乾脆粉飾太平,讓所有問題看起來都微不足道,最後紙包不住火,問題浮上檯面,那時再來處理,就會事倍功半了。相反的,如果縱容部屬的行為不與以適當的責備,那麼,部屬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問題,無法成長;更糟的是他可能還會以為他的行為並無問題,進而影響整個組職,讓整個組織都出問題。所以,正確的待人態度,實在太重要了。

犧牲奉獻,是第三點,是指把自己的利益和所需擺到一邊,優先滿足別人的最大利益,其實只要所有行為都達到愛,就自然可做到這點。一間公司的架構,應該是如金字塔一般的三角形,示意圖如下。

不管是何種產業公司,其目的都是將產品銷售出去,所以顧客應要放再第一位。一間公司中,最後與顧客接觸的是哪層級的呢?有人聽過執行長親自開貨車去送貨或是高層待在店面前親自推銷(小公司或偶一為之的作秀不論)的嗎?沒有吧,所以最後讓商品與顧客接觸的,都是基層同仁。今天如果公司沒有善待基層同仁,讓他們心存怨尤,在這種心態下做事,產品就容易出問題,客戶收到有問題的商品,想必也不會高興,絕果基層同仁對公司的不滿轉化成顧客對公司的不滿,這可真是個大問題哪。所以,每一層級,都應對他的下一層級;是下一層級,不是上一層級喔;進行犧牲奉獻,這樣基層同仁自然也會對顧客犧牲奉獻。受到良好對待的顧客,自然會對公司生出強烈的向心力,尤其是這個資訊爆炸又高度競爭的時代,向心力高的顧客,可是彌足珍貴的。


不過,這邊要特別強調一點,犧牲奉獻,是建立在愛之上,而愛,是指正確的行為。所以,犧牲奉獻指的滿足別人最大利益,是指滿足他的『所需』而不是滿足他的『所欲』,這兩者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千萬不能弄錯。

能對別人犧牲奉獻,威信自然隨之而來。有了威信,威信領導隨之產生。所以結論就像書裡說的:領導建立在威信之上,威信則建立在犧牲奉獻之上,犧牲奉獻則建立於愛之上。

除了上述的內容外,書本最後面還提醒我們,我們還需要打造一個適合的環境才行。是的,有些人就是很皮,你以『愛』的行為對待他,為他犧牲奉獻,滿足所求,但他還是不把你放在眼裡。他因為你好聲好氣與他溝通,就認為你對他莫可奈何,而依然故我。甚至還可能會以你不敢處理他而感到了不起,為彰顯自己的了不起,其行為會越發誇張,更加跟你唱反調。讓這種人留在組織中,無疑是告訴其他同仁你沒有辦法處理破壞規矩的人,久而久之,其他同仁也會群起效尤,反正你沒能力處理。這麼一來,你的領導能力,就會遭受質疑,整個公司會變成無政府狀態,比用威權領導還糟糕。

所以,一但這種人出現,為了公司整體的利益,就必須請他離開,千萬別因為一粒老鼠屎,結果壞了一鍋粥。

要達到威信領導,可以說非常困難,這途中肯定是滿佈荊棘。但,不管路途再險惡艱難,只要你肯邁出腳步,總有一天你會到達終點。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過來說也是一樣。每個人都喜歡被具威信領導特質的主管帶領,所以,讓我們自我期許,有朝一日能成為一位以威信進行領導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