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脈絡很簡單,第一章作者開宗明義提出有關清醒企業的七項論點,接著後面七章逐項說明,最後一章總結,算是非常中規中矩的寫作方式,內容方面,作者寫來調理分明,許多地方值得深思。關於作者其的七項論點如下表所示。
| 不清醒與清醒企業之比較 | |
| 不清醒的態度 | 清醒的態度 | 
| 怨天尤人 | 無條件的負責 | 
| 極度的自私 | 完全的正直 | 
| 本體論的自大 | 本體論的謙虛 | 
| 不清醒的行為 | 清醒的行為 | 
| 操弄式的溝通 | 真誠的溝通 | 
| 自戀的協商 | 建設性的協商 | 
| 粗心的整合 | 無失誤的整合 | 
| 不清醒的反應 | 清醒的反應 | 
| 情緒失調 | 情緒掌控 | 
首先是無條件的責任。當一件事情發生時,我們有權選擇回應或不回應,如果選擇不回應,那麼就等於自己將自己排除在外,久而久之,自然也會被從組織中排除。那選擇回應的?回應有兩種,一種是以『受害者』身份,另以種則是以『參與者』的身份。
遇到危險時,所有動物都會進入『戰或逃』的心理狀態,人類,也不例外。一件事情發生,受到責備時,對人類來說,就等於遇上危險,而多數的人,選擇的,是逃。逃避即是當受害者,這種人總是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一旦遇到問題,他們總是怪罪他們能想到的任何人事物,像是因為太陽大害我心情不好,所以才跟客戶吵架啦、今天早上一隻小強在馬路上亂跑害我遲到等等。這種人,很常見,別說周遭同事友人,連我們自己,有的時候都會變成受害者。
當受害者,好處在於可以逃避責任,也就是迴避了即刻性危險,所以當下做這個選項,可以說是動物趨吉避凶的天性使然。可是,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真的是個好選項嗎?選擇逃避,事情不會因此解決,你失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而怪罪他人,會破壞雙方的友誼,最後,則是會讓人覺得沒有擔當,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可是很不利的。所以說,當受害者的弊,遠大於利,我們應該要當個參與者才對。
參與者的定義是不管事件的始末是否與我有關,只要與事件有所連結,就該盡己所能進一份心力。當參與者,用說的容易,實際執行卻極難,常常被人認為雞婆好管閒事就算了,更糟糕的是去做事等於自攬責任,要背負被開飆的風險。在這個奉行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有功無賞,有錯必罰的年代,難怪參與者這麼少。
若不考慮壞處,當個參與者有什麼好處呢?首先,一定是能有許多學習機會,並讓同事們喜歡你,同時也能夠讓上司注意到你,對你產生好感。以上這些,都是對個人而言。對公司來說呢?如果一間公司決大多數人都是參與者,這家公司會是什麼樣子呢?一有任何問題發生,所有人都不閃避,勇於承擔責任,其他稍有關係的人也都紛紛搶著出力,想要幫忙解決。哇,這聽起來可真不錯。所有問題一發生馬上被眾人解決,主管再也不用聽到來自客戶的報怨,也不用擔心看到拖太久,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的問題。如此一來,當主管可就變的輕鬆又愉快了,所以主管們應該要在公司內將參與者的理念發揚光大才對。可是,為什麼實際上參與者的想法沒有普及呢?在下覺得原因就是出在能得到最大利益的主管身上。
一位下屬在會議室中對某項問題進行報告,報告還沒結束就被上司打斷,開始被罵的狗血淋頭,這種場景,每個人應該都不陌生。上司這種行為,會產生非常不好的惡性循環。
下屬對問題進行報告→上司沒耐心聽解釋,將他罵的體無完膚→下屬怕被罵,開始粉飾太平→所有問題都被隱藏→紙包不住火,事情最後爆發→下屬對問題提出報告→上司心情更差,罵的更兇→更努力粉飾太平。這種惡性循環一但產生,就不會輕易消失,也難以讓公司產生參與者文化。所以,作為一個主管,應該要能敞開心胸,耐心且仔細聆聽部屬對問題提出的解釋,如此才有利培養參與者文化。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要產生參與者文化,是要鼓勵部屬勇於負責,而不是鼓勵他們勇於犯錯,再來想辦法解決,這點可不能弄錯。
有個題外話,上面的惡性循環鏈,也有可能是從『下屬怕被罵,開始粉飾太平』這邊開始,也就是說可能下屬本身個性就較為怯懦怕事,這可是個大問題。所以說,實行數個月的試用期,與正式錄用後的師徒制真的有其必要,在這方面,豐田似乎做的很不錯呢。
第二個要說的是必要的正直。所謂必要的正直,指的是做事要遵循道德。據作者觀察,他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真實、快樂、充實、自由、平安與愛這幾項。而這幾項,唯有正直行事合乎道德,才有可能達成。若是以不合道德的方式達成目標,則絕對達不到上述最終目的;也許短時間可以,但長時間絕不可能。
在這章一開始,作者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內容是一個下屬對上司報告說本次銷售成績不良,雖然他以用盡各種方法,但依然沒有起色。這時上司就教訓他,說他肯定沒有做到無條件的負責這項。看到這邊可引起在下的興趣,要看看作者要如何自圓其說。下屬回答說他自認為有做到無條件的負責這項,奈何大環境就是不好,他實在無能為力。這時,上司問說那可否可以另用會計上的調整來讓盈餘好看?下屬回答基於符合道德的想法,他拒絕上司的提議,上司威脅要炒他魷魚,後者回答吵就吵吧,若上司真的要做此不符道德的行為,那他寧可離開,也不願同流。這例子就這樣結束了。
依照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到『必要的正直』的排序位置應該要在『無條件的負責』之前(不過整體說是排第二,排第一的是掌握情緒)。
有關行為符合道德的好處就不在這贅述了。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不符合道德,會怎麼樣。如果是一家公司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會怎麼樣呢?其實也不用在下解釋,有個例子舉世聞名,那就是安隆。做假帳雖騙得過一時,卻騙不過一世,最後公司崩解,更害得許多人大半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一家公司有沒有道德真是太重要了。好吧,說那麼大,如果是一個部門或是個人沒按道德行事會怎麼樣呢?在下認為會發生兩個問題。首先想要做不合乎道德的舉動,多數都是在逃避問題,選擇逃避就是流失讓自己成長的機會。第二個,逃避,粉飾太平,一定會將問題往外推,造成他人被你犧牲。別以為幫你背黑鍋的人會高興,他肯定會非常不高興,如果這情況太多,會使公司內部出現敵對意識,產生對立,發生內耗。最後公司一定會被永無止盡的內鬥給拖跨,不得不戒慎恐懼哪。
其實作者給的例子裡面,有個地方是他沒討論到的,就是當下屬說他已遵照無條件的負責想盡辦法,但依然達不到目標這邊。到底要怎麼評斷下屬說的話呢,他是真的已經照做,但依然無法克服問題嗎?老實說,在下想了許久,但依然得不到答案,硬要回答,也只能給個靠上司的經驗這種籠統的答案,唉唉,學藝不精哪。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下屬說的是真的,會否只是因為下屬的視野或經驗不夠豐富所以認為沒有辦法,而上司卻有能力可以解決呢?當然有這可能,這時候身為上司就該拿出他的能力出來了。那有沒有可能連上司都無解?當然可能,這時就可能牽涉到轉型或競爭策略的問題,不過這不在本書的範圍了。
與必要的正直相對的,是極度的自私。其實,在下在看這章時,心中不由的浮現一部以前看過非常有名的日劇,名叫『白色巨塔』。正直與自私的對比,不就是劇中兩位主角里見與財前嗎?財前其實不算是『極度』自私,他算是為了理想而自私,但就算如此他依然傷害了許多人,最後也傷害了自己。而里見,就算自始自終都是正直,但卻也被淹沒在自私的洪流中有志難升。所以說一間公司的領導者一定要能守正,員工也要能把持,方有可能培養出必要正直的文化,可以想像,這不會是條易行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